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专章部署、统筹安排、一体谋划。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一步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了重要部署,为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指出了明确方向。在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应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上展现新作为。
加快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高校肩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应发挥教育科研优势,不断培养一流人才。要完善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根据科技进步需求、办学定位、办学条件等,研究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做好学科优化、调整、升级、换代和新增工作,对发展缓慢、建设质量不高、贡献不大的学科进行“并转撤”,实现资源向优势学科、交叉学科、重点培育发展学科汇聚。拓展学科内涵,在基础原创、前沿技术引领中及时孕育新的学科方向,打破学科、院系的边界,以科技创新带动学科交叉,以学科交叉布局新的学科增长点。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专业分割和学科壁垒,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深化跨学科交叉融合,建立多学科交叉培养平台,设置跨学科项目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完善个性化培养机制,实施导师制和小班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选择空间。建立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版,设立本科生科研基金,支持学生开展探索性、创新性研究。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在招生选拔、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实行更加灵活的政策,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提供沃土。要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推进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向本科生开放,让学生尽早参与科研实践。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学科竞赛。设立创新实验班,开展研究性学习和项目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建立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制度,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培养科研兴趣和能力。加强创客空间、众创空间建设,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支持。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技上能够实现自主决策、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须瞄准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强有组织的科研攻关,奋力实现重大创新突破。要优化科研布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学科布局和科研方向。加强基础研究,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培育新优势。布局未来产业技术研究,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抢占制高点。完善科研创新体系,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建立科技创新特区,在体制机制、资源配置、人才引进等方面实行特殊政策,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要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科研条件,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完善科研管理机制,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提高科研效率。强化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推进科技开放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要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市场化。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建设技术转移中心,提供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支持科技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团队。
加快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创新型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高校要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创新人才引育机制。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面向全球招聘优秀人才。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青年教师培育专项计划。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推行聘用制、项目制等多种方式,设立特聘教授岗位,为高层次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突出创新能力和实际贡献导向。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建立以创新能力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建立多元化激励机制。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为教师配备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设备设施,营造宽松包容的学术环境,保护教师的学术自由。建立教师发展支持体系,为教师职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的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推进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完善教师培训体系,加强教师创新能力培养。建设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教师海外研修计划,拓展教师国际视野,培育学术领军人才,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