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三小时约_100元快餐不限次数二维码 _800元快餐不限次的地方

打造高效政务服务平台,立足专业城市建设综合运营商定位,做新时代美好生活缔造者
加入收藏
设为主页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科技创新

2023-12-23 13:09:42
2023-12-22来源:《红旗文稿》2023/23作者:国防科技大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科学无国界,创新无止境。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营造一流创新生态、通过科技创新共同应对时代挑战,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必须加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力度,持续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推动科学技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一、科技创新离不开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世界经济陷入低迷期,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面对人类社会的重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是科技现代化,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科技创新是我国实现创新发展的“必选项”。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既是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世界科技变革规律的客观要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部分,是第一生产力,国际科技合作成为人类应对共同挑战的关键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立足自身发展,充分发掘创新潜力,也要敞开大门,鼓励新技术、新知识传播,让创新造福更多国家和人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科技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百姓民生的影响范围之大、程度之深前所未有。随着科技革命进程加快,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国际科技合作不断加强,生产全球化带来技术全球性扩展,科技全球化已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当前,科技发展呈现多点突破、交叉融合的态势,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创新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空前活跃,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已成为当代科技创新规律。今年11月7日,我国在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提出了《国际科技合作倡议》,倡导并践行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国际科技合作理念,坚持“科学无国界、惠及全人类”,携手构建全球科技共同体。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我们要坚定不移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深度参与国际科技、经济合作与竞争,不断提升统筹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能力,让创新潜力充分释放,让创新源泉奔腾涌流,让创新成果实现共享。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然要求。坚定打开国门,主动融入世界,是中国科技持续突破的宝贵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科技基础比较薄弱,通过与社会主义国家开展对外科技合作,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有力促进了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全面开展对外科技活动,与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瑞典等西方科技发达国家相继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积极、稳妥、深入、扎实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极大推动了我国科技实力的全方位重塑和提升。新时代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深度参与国际创新合作,科技发展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了《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第10位,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进一步迈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正确把握好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并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应有贡献。

  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需要。实践证明,我国既是科技开放合作的参与者、受益者,也是贡献者、推动者,中国的科技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人类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国际合作和开放共享,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共同促进和平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国家总想对我国实行“脱钩断链”,构筑“小院高墙”,把经济、科技问题政治化、武器化,阻断正常的科技、人文交流。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针对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冲击和挑战,世界各国要继续倡导合作、共赢、团结、包容的开放精神与理念,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不懈奋进,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新时代我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我国始终把国际科技合作作为推动科技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主动发起全球性创新议题,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最近十年,是我国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从自主创新到自立自强、从跟跑参与到领跑开拓、从重点领域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对世界科技创新贡献率大幅提高,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日益重要的一极。

  扩大了全球创新网络“朋友圈”。新时代以来,我国坚持扩大开放,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新格局。目前,我国已经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7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创新开放的“科技朋友圈”越来越大。通过主导发起“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建设跨国技术转移平台,建立“技术转移南南合作中心”,基本形成了“一带一路”技术转移网络。通过签署《中欧科技协定》、启动“中国—中东欧国家科技创新伙伴计划”、制定《金砖国家科技创新框架计划》等,开展了一系列科技合作项目。通过中德科学机构领导人定期会晤、中英高层战略会、中日韩科研资助机构领导人会议、中欧科技政策和战略高层论坛、中国—北欧跨学科研究资助政策研讨会等,构建了与重要伙伴的战略性交流机制,有力促进了多边科技合作。

  探索了新的科技合作模式。我国不断探索互利共赢的全球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增进国际科技界开放、信任与合作,以科学繁荣发展造福各国人民。在合作平台上,积极为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人才搭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涵盖国际科技创新园、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强化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联合攻关解决共建国家在发展中面临的重大挑战和问题,有效提升共建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合作方式上,从被动融入到主动构建、从政府主导到多元主体、从飞地研发到本土合作、从技术并购到网络融合,不断激发国际科技合作的动能和潜力,强化国际科技合作的要素赋能,高层次人才国际流动速度加快,高水平科技服务保障水平更高,高质量金融服务支撑能力更强。在合作渠道上,试点设立了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外籍科学家领衔和参与国家科技计划,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合作平台建设项目,多样化的合作途径有力促进了创新要素的开放流动。

  提升了全球科技治理话语权。主动参与全球科技规则制定、议程设置、统筹协调、治理改革,发出中国声音,是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内容。我国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已加入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深度参与包括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在内的近60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我国在这些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当中的贡献度、话语权、领导力显著提升。牵头设置全球性科技创新议题,积极参与公共卫生、清洁能源等全球创新治理,在G20科技创新部长会议、上合组织科技部长会晤、金砖国家科技创新部长级会议、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等多边机制中发出合作倡议。主动参与国际组织事务,加快中国科技治理与全球科技治理接轨。目前,中国科协及全国学会共加入国际组织380个,专家个人加入国际组织205个,969位专家在其中任重要职务,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际科学理事会、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亚洲科学理事会中的作用更加凸显。

  三、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增强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力

  中国的科技发展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科技进步也越来越需要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要坚持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扩大基础研究等国际交流合作,营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站在历史新起点,我国将坚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在推动科技现代化上取得更大突破,与各国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人类家园贡献科技创新的智慧和力量。

  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开放带来机遇,合作推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我们要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开放合作中提升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构筑国际基础研究合作平台,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围绕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层空间利用等全球问题,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加强科技创新主体深度协作、互学互鉴,共建全球创新网络,促进国际间科技创新资源的互补共享,更好地整合优化全球科技资源和要素,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注入新动能。要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与各国共同挖掘创新增长潜力,激发创新合作潜能,强化创新伙伴关系,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必须深入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探索构建科技发展的伦理准则与治理体系,为全球提供科技治理的中国方案。要加快推进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支持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组织同国际对接,加速推进由我国主导的国际科技组织建设,支持科学家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拓宽我国科学家在国际科技舞台发声的途径,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地位。要开展国际科技伦理治理交流合作,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健全科技伦理监管体系,支持建立区域科技伦理组织、科技伦理研究和培训中心,积极参与打造世界科技伦理治理共同体,建立世界各国共同参与的科技伦理审查和监管机制,保障全球科技伦理治理的全面开展。要深度参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框架下的全球知识产权治理,推动完善知识产权及相关国际贸易、国际投资等国际规则和标准,推动全球知识产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

  营造更加开放的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我国要在科技创新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必须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不断优化国际科技合作生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高等院校等的引才聚才平台功能,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坚持需求导向,瞄准世界一流水平,千方百计引进那些能为我所用的顶尖人才,让新时代的中国真正成为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要素高度整合、创新活动高度活跃的全球人才高地,形成具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要加强本土人才的国际化培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等多元主体作用,推动政产学各界共同发力,通过丰富长短期留学项目形式,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通过交流访问、合作研究等方式走出去,进一步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生态体系。要加快完善国际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营造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社会环境,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制度环境,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解决国际人才工作生活中的后顾之忧,确保“来得了、留得下、用得好”。

  (执笔:周长峰 董晓辉)